为什么2018年不下雪?全球变暖与气候异常的影响
为什么2018年不下雪?全球变暖与气候异常的影响近年来,全球气候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,导致许多地区冬季降雪量减少甚至消失。2018年全球多地出现罕见"无雪冬季"的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受到多重气候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。我们这篇
为什么2018年不下雪?全球变暖与气候异常的影响
近年来,全球气候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,导致许多地区冬季降雪量减少甚至消失。2018年全球多地出现罕见"无雪冬季"的现象并非偶然,而是受到多重气候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。我们这篇文章将从北极震荡与大气环流异常;全球变暖的累积效应;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;城市化热岛效应;历史气候数据对比;区域典型案例分析;7. 常见问题解答七个维度,系统解析2018年冬季降雪异常的深层原因。
一、北极震荡与大气环流异常
2018年冬季,北极震荡指数(AO)呈现持续正相位状态,这种气象模式导致极地冷空气被"锁"在北极圈内,难以南下影响中纬度地区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(NOAA)数据显示,当年12月北极地区温度比常年高出6-8℃,而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气温普遍偏高2-4℃。
具体表现为:极地涡旋呈现稳定紧缩状态,原本应该南下的寒潮被限制在北极圈内。与此同时,副热带高压异常增强并向北扩张,形成"暖高压坝"阻挡冷空气南下。这种大气环流配置使得我国华北、东北等传统多雪地区长时间处于暖干气团控制下,缺乏降雪必需的水汽和低温条件。
二、全球变暖的累积效应
根据世界气象组织(WMO)发布的《2018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》,2015-2018年是有现代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四年。工业化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已上升1.1℃,其中冬季升温幅度尤为显著。这种长期变暖趋势直接影响了降雪形成的物理条件:
1. 雪线海拔抬升: 0℃等温线平均每年上升约1.5米,导致许多低海拔地区转为雨雪混合或纯降雨
2. 降雪持续时间缩短: 英国气象局研究显示,北半球陆地年均积雪日数每十年减少1.2天
3. 雪水当量减少: NASA卫星观测表明,全球春季积雪储量每年减少约420亿吨
三、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
2018年秋季开始形成的中等强度厄尔尼诺事件,通过改变太平洋海温分布影响了全球大气环流。典型表现为:
- 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偏弱20-30%
-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偏西
- 我国东部地区盛行西南暖湿气流
中国气象局分析报告指出,在厄尔尼诺年,我国冬季气温偏高的概率达到75%,北方地区降水偏少概率为63%。这种气候背景使得2018年冬季更难形成大范围持续降雪过程。
四、城市化热岛效应
全球城市化进程显著改变了局地气候条件。以北京为例:
- 城区冬季平均气温比郊区高2-3℃
- 相对湿度降低15-20%
- 近地面逆温频率增加30%
这些变化使得城市及周边地区降雪更难形成和维持。日本东京大学研究显示,大城市可使周边50公里范围内降雪概率降低40%,这种现象在华北平原城市群表现尤为明显。
五、历史气候数据对比
通过分析中央气象台1951-2018年的观测数据可见:
时间段 | 年均降雪日数 | 初雪日期 | 最大积雪深度 |
---|---|---|---|
1951-1980 | 15.2天 | 11月25日 | 23cm |
1981-2010 | 10.8天 | 12月3日 | 17cm |
2011-2018 | 7.3天 | 12月15日 | 12cm |
数据显示,近70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降雪呈现明显减少趋势,2018年更是创下多项历史最低记录。
六、区域典型案例分析
1. 北京: 2018年冬季(12-2月)仅出现2次微量降雪,总降水量1.2mm,较常年偏少90%
2. 纽约: 中央公园观测站记录显示,当年冬季降雪量仅15.2英寸,为1869年有记录以来第五低值
3. 东京: 气象厅数据显示,23区全年无积雪记录,创1876年有观测以来首次
这些典型案例共同印证了2018年全球中纬度地区普遍存在的降雪异常现象。
七、常见问题解答Q&A
2018年是否全球都不下雪?
不是的。虽然中纬度很多地区降雪显著减少,但部分高海拔和高纬度地区降雪反而增加。例如阿拉斯加部分地区2018年降雪量打破历史记录,这与气候变化导致的降水格局重组有关。
未来冬季会不会越来越难见到雪?
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预测,在全球持续变暖情景下(RCP8.5),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到2050年冬季降雪日数可能再减少30-50%。但年际波动仍会存在,某些年份仍可能出现强降雪。
个人能为改善这种情况做什么?
减少个人碳足迹是最直接的参与方式,包括:使用清洁能源、选择公共交通、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等。同时可以支持环保组织的气候变化倡导工作。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