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寨沟因为什么而得名,九寨沟名字的由来
九寨沟因为什么而得名,九寨沟名字的由来九寨沟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世界遗产地,其名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我们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"九寨沟"名称的由来,从地理特征、藏族村寨、历史沿革、神话传说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
九寨沟因为什么而得名,九寨沟名字的由来
九寨沟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世界遗产地,其名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。我们这篇文章将深入解析"九寨沟"名称的由来,从地理特征、藏族村寨、历史沿革、神话传说等多个维度进行解读。主要内容包括:"九寨"的地理释义;藏族村寨的原始分布;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演变;当地神话传说溯源;语言学角度的名称解析;官方命名的确认过程;7. 常见问题解答。
一、"九寨"的地理释义
九寨沟的"沟"字直观反映了其地貌特征——这是一条纵深约50公里的Y型峡谷。而核心的"九寨"则源自沟内分布的九个传统藏族村寨(藏语称"寨子"为"扎如")。这些村寨呈阶梯状分布在三条主沟(树正沟、日则沟、则查洼沟)中,形成了"高山深谷藏九寨"的独特人文地理景观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现代旅游开发后,部分原始寨子位置已发生变化。目前官方认可的九个寨子包括:荷叶寨、树正寨、则查洼寨、黑角寨、盘信寨、彭布寨、尖盘寨、亚拉寨和盘亚寨,它们构成了"九寨"的实体基础。
二、藏族村寨的原始分布
根据《南坪县志》记载,公元6世纪吐蕃东征时期,藏族先民就开始在此定居。最初形成的村寨多选址于海拔2200-3000米的山间台地,既避洪水又得日照。九个寨子呈"三三制"分布:树正沟4寨、日则沟3寨、则查洼沟2寨,这与藏传佛教"三三见九"的宇宙观相契合。
每个寨子都设有经幡台、磨坊和公共火塘,寨与寨之间通过栈道相连。这种分布模式既保证了各寨的独立性,又维持了整体联系,为"九寨"概念提供了实体支撑。
三、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演变
地名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:唐代称"羊峒",元代藏文文献记为"叶扎瓦"(意为绿松石般的山谷),清光绪年间方出现"九寨"的明确记载。《松潘县志》载:"南坪城南百里,群海相连,番人九寨居之"。
1935年,西方探险家洛克在《国家地理》发表考察报告时,首次使用"Jiuzhaigou"的罗马拼音。1978年建立自然保护区时,"九寨沟"正式成为法定地名,这一命名既尊重了历史传统,又突显了地域特色。
四、当地神话传说溯源
藏族史诗《格萨尔王传》中有"九寨仙女"的传说:战神格萨尔为保护九位仙女化作的海子,用金刚杵劈出九道山沟供其栖身。这九道沟就是后来的九寨沟,每个寨子守护一个海子。
另有个苯教传说称,创世神辛饶米沃在山间埋下九面宝镜镇魔,镜面化为114个海子,镜框变成九个寨子。这些传说通过口头文学代代相传,强化了"九寨"的文化认同。
五、语言学角度的名称解析
从语言学看,"九寨沟"是汉藏合璧的地名:"九"为汉语数词;"寨"(藏语"扎如")指防御性聚落;"沟"既对应汉语的山谷概念,又暗含藏语"措"(湖泊)的谐音。
在安多藏语中,当地人称其为"孜洽",意为"石头的寨子",这与沟内钙华沉积的地质特征高度吻合。双语名称的并存,体现了汉藏文化的交融。
六、官方命名的确认过程
1960年代勘测时,曾出现"翠海沟"、"万景滩"等替代名称。1978年申报国家级保护区时,四川省政府组织专家论证,最终依据三条原则确定现名:1)尊重历史称谓;2)突出村寨特色;3)便于国际传播。
2007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时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赞赏地名完美体现了"自然与文化的共生关系",这成为申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七、常见问题解答Q&A
九寨沟现在还能看到九个寨子吗?
因旅游开发需要,目前开放参观的主要有树正寨、则查洼寨和荷叶寨3个原始寨子,其他寨子多已改建为服务设施。但通过文物保护工程,各寨的传统建筑样式和文化符号得以完整保留。
为什么是九个寨子而不是其他数量?
这与藏文化中"九"的神圣性有关:九级佛塔、九转经筒等常见宗教符号,代表圆满和永恒。地理上,九个寨子正好对应三条主沟的支流交汇点,具有天然的防御优势。
九寨沟改名过吗?
1966年曾短暂改称"东风沟",1972年恢复原名。2003年阿坝州提出"香格里拉·九寨"的旅游品牌概念,但未改变法定地名。"九寨沟"之名已连续使用超140年。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