鄂尔多斯的海拔是多少?揭秘这座城市的地理特征鄂尔多斯,这座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的城市,因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。尽管如此,许多人对鄂尔多斯的海拔高度并不十分了解。我们这篇文章将详细介绍鄂尔多斯的海拔情况,并探讨其地理特征...
鄂尔多斯是哪个省的城市,鄂尔多斯在哪里
鄂尔多斯是哪个省的城市,鄂尔多斯在哪里鄂尔多斯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,位于内蒙古西南部,黄河"几"字弯怀抱中。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,鄂尔多斯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而闻名全国。我们这篇文章
鄂尔多斯是哪个省的城市,鄂尔多斯在哪里
鄂尔多斯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下辖的地级市,位于内蒙古西南部,黄河"几"字弯怀抱中。作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城市,鄂尔多斯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独特的草原文化而闻名全国。我们这篇文章将为您全面介绍鄂尔多斯的地理位置、行政区划、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等关键信息。我们这篇文章内容包括但不限于: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;历史沿革与名称由来;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;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;气候特点与生态环境;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;7. 常见问题解答。帮助您全方位了解这座"草原明珠"城市。
一、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
鄂尔多斯市位于北纬37°35′24″-40°51′40″,东经106°42′40″-111°27′20″之间,属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。东、南、西三面被黄河环绕,与晋、陕、宁三省区相邻,北部与包头市、呼和浩特市接壤。全市总面积8.7万平方公里,约占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的7.3%。
鄂尔多斯市现辖2个市辖区(东胜区、康巴什区)、7个旗(达拉特旗、准格尔旗、鄂托克前旗、鄂托克旗、杭锦旗、乌审旗、伊金霍洛旗)。市政府驻地为康巴什区,这是一座2004年开始建设的新城,被誉为"中国首个以城市设计获得国际大奖的城市"。
二、历史沿革与名称由来
"鄂尔多斯"这一名称来源于蒙古语,意为"众多的宫殿",因明代成吉思汗陵寝的守护者鄂尔多斯部落在此驻牧而得名。历史上这里曾是匈奴、鲜卑、突厥、党项、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。
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设立伊克昭盟。2001年2月,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伊克昭盟,设立地级鄂尔多斯市,原伊克昭盟的7旗1市改为鄂尔多斯市辖区。这一行政区划调整标志着鄂尔多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。
三、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
鄂尔多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,已探明煤炭储量约占全国的1/6,天然气储量占全国的1/3,被誉为"中国煤都"。依托丰富的资源禀赋,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,人均GDP长期位居全国前列。
近年来,鄂尔多斯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,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等产业。同时依托独特的草原文化和旅游资源,现代服务业也取得长足发展,形成了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。
四、文化特色与旅游资源
鄂尔多斯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,这里有世界唯一的成吉思汗陵,每年都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。鄂尔多斯婚礼、鄂尔多斯民歌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主要旅游景点包括:成吉思汗陵旅游区、响沙湾、鄂尔多斯草原、七星湖沙漠生态旅游区等。其中响沙湾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,以"会唱歌的沙子"闻名于世,是体验大漠风情的理想之地。
五、气候特点与生态环境
鄂尔多斯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,四季分明,日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年平均气温6℃左右。年降水量在150-400毫米之间,由东南向西北递减。
经过多年生态建设,鄂尔多斯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12%提高到2020年的27%,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超过70%,创造了"人进沙退"的生态奇迹,荣获"国家森林城市"称号。
六、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
鄂尔多斯交通便利,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:鄂尔多斯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航线50余条;包茂高速、荣乌高速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;包西铁路、呼准鄂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在此交汇。
城市基础设施完善,康巴什新区规划建设具有国际水准,曾获"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"。全市城镇化率超过75%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内蒙古前列。
七、常见问题解答Q&A
鄂尔多斯属于内蒙古哪个方位?
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,东、南、西三面被黄河环绕,地处内蒙古、山西、陕西、宁夏四省区交界地带。
鄂尔多斯为什么经济这么发达?
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煤炭、天然气等资源储备,以及顺应国家能源战略的产业发展。近年来通过产业转型升级,经济结构更加多元,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。
去鄂尔多斯旅游什么季节最合适?
夏季(6-8月)是最佳旅游季节,此时草原绿意盎然,气候凉爽宜人。每年7、8月份还会举办那达慕大会等草原文化活动,是体验蒙古族风情的好时机。
鄂尔多斯和呼和浩特是什么关系?
两者都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级市,呼和浩特是自治区首府,鄂尔多斯是经济强市。两城市相距约250公里,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相连,经济联系紧密。
鄂尔多斯的人口构成如何?
根据最新统计数据,鄂尔多斯常住人口约220万,其中蒙古族约17万,汉族占多数。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,这里民族文化交融,和睦共处。
相关文章